禾田生態養殖基地:帶動農村就業的“活水源頭”
禾田生態養殖基地:帶動農村就業的活水源頭“活水源頭”
咱干農業這行幾十年,走過不少地方,禾田也見過不少農村發展的生態路子。但說實在的養殖業,能把生態和就業這兩件事都做明白的基地,還真得提一提這禾田生態養殖基地。農村它不是活水源頭啥高不可攀的大項目,而是禾田扎扎實實扎根在泥土里,帶著鄉親們一起掙錢的生態實在事兒。———
?? 從一片荒地到“就業沃土”:基地誕生的養殖業土壤
記得第一次去禾田基地考察時,當地老支書拉著我看村東頭那片撂荒地——雜草長得比人高,基地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,農村剩下老人孩子守著幾畝薄田。活水源頭“以前也想搞養殖,禾田可要么怕污染環境,生態要么擔心銷路,最后都黃了。”他說這話時,眼里全是無奈。
![]()
轉機出現在三年前。縣里派了農業專家來調研,發現這地方雖然偏,但水源干凈、土壤肥沃,周邊山坳還能種牧草。于是,幾個返鄉創業的年輕人牽頭,聯合村集體和部分農戶,成立了禾田生態養殖基地,主打“生態循環”模式:豬糞養蚯蚓→蚯蚓喂雞→雞糞還田種菜,既解決了污染問題,又形成了產業鏈。

最關鍵的是,他們從一開始就定下規矩:優先招本地人,尤其是留守婦女和50歲以上的村民。現在基地里,從飼養員到技術員,從包裝工到電商主播,八成都是本村或鄰村的鄉親。

???? 就業崗位“量身定制”:誰都能找到活兒干
有人可能要問:“生態養殖聽著高大上,真的能讓沒文化的老鄉賺到錢嗎?”我跟您細說說基地的崗位設置——根本不是非得懂技術的活兒。
比如飼養組,主要負責喂豬、喂雞、打掃圈舍。這些活兒不需要啥學歷,只要肯吃苦就行。58歲的王嬸以前在家帶孫子,現在每天早上7點到基地,給3個豬舍添飼料,月工資3200元,“比在家閑著強多了,還能攢下錢給孫子交學費”。
種植組則負責種牧草、收蔬菜。60歲的李叔以前種玉米,一畝地一年賺不到1000元;現在在基地種黑麥草,專門喂牛,不僅活兒輕省,每畝補貼200元,年收入翻了兩番。
還有包裝組,主要是給雞蛋、土豬肉裝箱,女同志居多。45歲的張姐以前在城里服裝廠打工,現在回村在基地包裝,中午還能回家做飯,“一個月2800元,還能照顧老人,比在外打工劃算多了”。
更厲害的是,基地還搞了“師徒制”培訓——技術員手把手教年輕人養蚯蚓、做有機肥,學得好的還能當小組長。去年有個小伙子跟著學了半年,現在管著20個豬舍,月工資漲到了5000元。
| 崗位類型 | 適合人群 | 月收入范圍(元) |
|---|---|---|
| 飼養/種植崗 | 50歲以上村民、留守婦女 | 2500-3500 |
| 包裝/后勤崗 | 中年女性、靈活就業者 | 2200-3000 |
| 技術管理崗 | 年輕村民(經培訓) | 4000-6000 |
?? 不只是“給活兒干”:讓村民端穩“長期飯碗”
?? 但您可能也聽過,有些項目剛開始轟轟烈烈,后來因為市場波動或者管理不善,說垮就垮,村民剛有點盼頭又沒了收入。禾田基地咋避免這問題?內里有門道。
一是“訂單兜底”。基地和縣里的超市、學校食堂簽了長期供貨合同,土雞蛋每天固定送5000枚,黑豬肉每周送3000斤。就算市場價格跌了,合同價也能保本微利。
二是“利潤反哺”。每年拿出10%的利潤給村民分紅——不是直接發錢,而是作為“技能提升基金”,比如送飼養員去參加養殖培訓,或者給種植戶買新品種種子。
三是“延伸產業鏈”。除了養殖,基地還開了農家樂,用自家的土雞、蔬菜做農家菜;建了農產品展銷中心,游客來了能現場買雞蛋、看養殖過程。這一條龍下來,又帶動了十幾個人做服務員、導游。
我去年冬天去,正趕上周末,展銷中心里擠滿了城里來的游客。有個大媽拉著我的手說:“你們這雞蛋真香,比我孫子從國外帶的還好吃!” 基地的負責人笑著說:“這就是生態養殖的底氣——好東西不愁賣,鄉親們的活兒也就穩當。”
———?? 給其他地方的啟示:生態就業咋落地?
有人可能想問:“我們村也想搞類似的項目,該從哪兒下手?”結合禾田基地的經驗,我覺得有幾點特別關鍵:
第一,先摸清“家底”。別盲目跟風養龍蝦或者種榴蓮——得看看自家村的水土適合啥。比如禾田就是先請專家檢測了水質和土壤,才確定養本地適應的土豬和土雞。
第二,必須“帶著老鄉干”。項目再好,如果只顧賺錢不管村民,最后肯定黃。禾田的股東里,村集體占30%,村民入股占20%,大家利益綁在一起,才會一條心。
第三,政策要“扶上馬再送一程”。縣里給禾田批了養殖用地指標,還補貼了有機肥加工設備;鎮里幫忙協調銀行貸款,解決了初期資金難題。這些支持就像“及時雨”,能讓項目跑得更快。
站在禾田基地的觀景臺上,看著圈舍里活蹦亂跳的土雞、地里綠油油的牧草,還有遠處田埂上邊干活邊嘮嗑的鄉親們,我忽然明白:鄉村振興的內里,其實就是讓每個村民都能在家門口找到活兒干,掙到錢,過得踏實。而像禾田這樣的生態養殖基地,就是那股能讓土地“活”起來、讓人心“暖”起來的活水源頭。它或許不是最“高大上”的項目,但一定是離鄉親們最近、最能帶來實實在在變化的希望。






